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XAFA版画系《艺术家之书》展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04-22 】

西安美术学院(XAFA)版画系

第四工作室《艺术家之书》结课作品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艺术家之书:版画创作重返书的媒介》

刘益春

编者按:2021.12.8,第24届全国版画展学术论坛:版画教学中的青年发声;本文发表于《执版菁华,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23.08),以此发言代本次课程结课展前言。

以下为发言详细内容:

大家好,感谢四川美术学院在疫情非常复杂的情况下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演讲的题目是:“艺术家之书·版画创作重返“书”的媒介。

关于艺术家之书,是目前我们版画界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话题,也因徐冰的“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览”。我现在提出这个概念:书与版画同体,书的形式从技术角度出发,从材质出发,从装帧出发,这三个角度出发都离不开写和刻的概念,离不开画和文字的概念,所以说书与版画是一个同体的概念,有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版画可以重返书的空间。

图片

《书的历程》刘益春制图 2022

麦克·卢汉是一个思想理论家和媒介理论家,它预料到了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新媒介的到来,他认为媒介即讯息,其中他讲到了书籍的阐述,这些新技术不过是我们自身的延伸,书的形式是个人的呼声,书籍披露着作者心灵,书和报纸一样都是用于记录内幕,他倡导一种新的媒介。但麦克卢汉认为书和报纸就其形式而言,都用于揭露内幕,揭露内幕就等于艺术创作揭露人的思想。瓦尔堡是我们现代图像学的一个开创者,开启了新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美术史的方法,后来德国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建立起了完善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研究框架,60多个版面全部以书的载体、书的形式进行图像的罗列,把古代的图像和现代报纸杂志图像、地图的图像建立图版的概念,我认为艺术为载体进行一个图像史的研究。

图片

阿比·瓦尔堡 《记忆女神图集》2020

图片

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

图片

Roman Cieslewicz罗曼·奇耶斯列维奇

法国当代设计师罗曼,他大量的工作方式是以书为载体进行图像收集,这是法国一个朋友给我带回来的一本他的画册,整个书没有一个文字,单页的印刷,里面是各个地方剪下来的素材进行的拼接。我把毕莱德所讲的概念串在一起,一个是书,书本,一个书,书写即文字,现在讲的这个文字,毕莱德说,在书籍中注入生命,下面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对生命的思考。

范景中也一直在研究古代的书,他认为从读书到读画,卷轴阅读与分节观看,中国的书籍以卷册的方式出现,唐代的书是一卷卷卷起来放在柜子里,这种卷轴的制度就影响到了分段式的绘画。何慕文是一个西方学者,是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亚洲馆馆长,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绘画(卷轴画)是一幕幕出现的,我下面放的是元代方从义的一张卷轴画,其实我们的观看方式如我的视频所示是一幕幕打开的,这种手卷的方式是一种非常令人谦逊的、特殊的体验。

马蒂斯在1947年创作的观念之书《JAZZ》是现代艺术家之书的开山之作,用丝网版画的方式进行印刷,完成了由20页丝网版画和76页黑白手写大字组成的文本,是马蒂斯在晚年使用亲自动手染色纸张,用剪纸的办法及结合自己的文本,是20世纪艺术家以书的图文形式从事观念艺术造型的先河。他写的东西我觉得特别重要:我所写的文本不能写以前我从事工作的一些碎片,我能做的只剩下把自己画家生涯当中的借鉴和笔记拿出来做交代,希望耐心的读者能够对这些文字给予通常人们对画家文本的宽容。马蒂斯所写的文本与画的内容毫无相干,画是画,文本是文本,马蒂斯后面还写道:我为什么要放这些文本,是因为要将我的彩色页面隔开,彩色页面的色彩过于强烈,要用黑白文本把彩色页面隔开,这是以书的形式、以图文的形式做观念艺术的结合。

图片

马蒂斯1947年《Jazz》 艺术家之书、剪纸、丝网版画《丑角》

在中国近代,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一开始就有了版画与书的概念,在1933年到1934年创作、编印了《木刻纪程(壹)》版画原作集包括24张木刻版画,共印了120份,是现代版画与古籍结合的先驱,这种版画与书的天然联系在新兴木刻之初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这也是《艺术家之书》课程思政的典型作品。

中国著名艺术家徐冰、邱志杰、谷文达等人都是借用古代元素进行现代创作转化的代表。

图片

鲁迅《近代木刻选集》封面

《艺术家之书》具体落实到课堂,其中包括两个课题,第一个课题是古籍翻刻,古籍翻刻已经上了十年了,从2012年左右开始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从古籍得到延伸,课程以一本中国古籍的样式、以一个当下题材、一种现代木刻风格,借助个人趣味进行创作表达,最后形成一本新的“古籍”,“古籍翻刻”探讨如何借用中国古籍元素进行当代创作转换,通过古籍这一载体,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精神、传统艺术美学,使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观念融合,从而使古籍这一东方独特的文化载体在当下获得新生,成为有文化特点的当下艺术语言样式。

图片

古籍翻刻作品 2017

这些是书的内页,形式是中国书籍古籍的形式,这是其中的一本,完全采用古籍的形式刻制的一些物品,这些都是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刻的书的封面与内页,封面是中国古籍的形式,翻开的内页都是表达现代木刻风格。这个同学买了一本清朝的古籍,古籍里面书写的是一个人生活中的所记,把自己的刻印的木刻以现实题材的故事印到清朝的古籍里去,我觉得这是跨越一百多年时空的对话。我认为古籍翻刻它不是翻版,不是复制一本古代的书,也不是“旧调重弹”,她是“翻山越岭”、“翻墙而过”,借用传统,翻过传统,这种创作形式是艺术家对“书的空间”的巧思,将视觉及材料触感融为一体,让当代现实、个人观念承载在一个多重空间,也是可翻阅流动的空间。

图片古籍翻刻,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这是我们具体上课的一个场景,当年有20几本书入选了徐冰的“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览,我也是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我一直在收藏古代的书,这是我收藏的一本书的一百个版本,徐冰老师也是认为这100个版本非常有意思,这本书叫《幼学杂志》,这是古代人给上不起私塾的农家子弟的启蒙教材,这本书一直从明代印到民国,从木刻版本印到石印版本。这是我根据《幼学杂志》所做的一些创作。

图片

《100本幼学杂字封面集合》刘益春藏

第二个课题是观念之书。观念之书强调在中西方书籍印刷史上寻求独特的形式进行再创作,以图像与文本关系研究为核心,打破传统的图文互证的插图模式、实用模式,使形式与内容分离重组的转换,进而达到个人观念的植入。这是学生进入课程的一些创作(图)

图片曾媛萍《人为刀俎》 2015年45×30×10cm

这一本全部是用木板做的、拿绳子捆的,用版画的方式在木板上进行印刷,尺寸也很大,当年在“钻石之叶”中展出。这是一本用透明的菲林片、拼贴、丝网印刷、木刻结合在一起的一本书。这是一本用布做的、有用电视机和装置结合的书。这是我的一本创作,文本比较少,左右图像并置,左边与右边叠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发生一点关系的、叙事的、矛盾的空间。这也会学生做的一本书,他把书做成不不开、做成砖头的模样,向陕西帝陵的金字塔一样的结构。

图片

龚倩玺《零食》展示 艺术家之书 综合材料20×10cm 2020

图片

刘可心《我的生活怎么这么无聊呀!》 35cm×45cm

图片刘益春《左右》 29×41cm 2015

《艺术家之书》我们鼓励运用大量媒介尝试,形成一个能发生一点关系的、叙事的、矛盾的空间,从而输出自己的观念。

从艺术家之书的概念出发到版画与书的关系,再到课堂中的实践教学,不难看出艺术家书与版画创作互为呼应的关系所在。

图片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刘彦瑢评议:

谢谢刘老师的分享,刘老师的演讲题目叫“艺术家之书”,我们论坛多位嘉宾在讨论《艺术家之书》,尤其是版画出身的人对于艺术家和书的关系其实是特别的关注的,比如说昨天的论坛二的周玥分享了印刷品很重要、艺术家书和艺术家书展在中国的次生长,他更多的是从西方艺术家手制书的脉络进入,来探讨了现在当下中国的艺术家书的现状和活动现场。

刘老师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里面对于书的巨大的人文概念来做了一个牵引,其实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经常用书来明示,比如讲到很多的词汇来形容一个人学问知识的涵养,在范景中老师研究里范景中老师专门有文章解释对书的概念和理解。

刘老师第一部分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里对书的理解,第二部分也关联到了西方艺术家对于艺术家手制书,对与图像史的对应,和做为艺术家创作本身路径的观念输出的作品形态化呈现,刘老师是从古到今、从中到西给我们做了简短且充实的介绍。

对应到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对于书籍课程上,刘老师提到的《艺术家之书》中的《古籍翻刻》单元,这门课程特别有意义,因为在我们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印刷工作室的老师持续推进下,接近二十年我们在推行一门课程:从造纸术一直到活字印刷的翻刻,一直到最后的手制书的成型,那么这一条学术脉络其实我们也是有一些心得,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刘老师接触和交流。

图片

以下为作品


柴国睿

柴国睿,2003年5月15日生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生命尾声》这本手工书我试图通过骨头残骸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探讨生命的尾声与永恒。在作品中,我运用了象征与隐喻的手法,将骨头残骸视作生命的见证者,它们静默地诉说着生命的历程与终结。我采用蓝晒的方式,利用紫外线与负片展现了骨头残骸的沧桑与坚韧,它们虽已失去生命的活力,却依然保持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同时,我也通过这部作品,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生命的尾声,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种超越时间与死亡的力量?骨头残骸虽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它们却以沉默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思,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更加坚定地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图片

柴国睿《尾声》蓝晒17cm×24cm 2024.3

图片

柴国睿《尾声》封面24cm×34cm 2024.3

陈楚琳

每一片树叶都是大自然的使者,它们带着古老的智慧和无尽的魅力,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奥秘和自然的鬼斧神工。本书收录了陕西-广东一带的部分常见植物叶片,结合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试图展现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植物世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书籍参考集章本的样式进行装订,寓意着人们应该像收集每一片蕴含着独特魅力的树叶一样,珍惜并珍藏身边的每一份自然之美。

图片

陈楚琳 《叶》 拓印拼贴 16×22cm 2024年3月

图片

陈楚琳 《叶》 拓印拼贴 16×22cm 2024年3月

丁伟杰

丁伟杰,2004年3月生,来自陕西西安。

这是我以书的形式和功能为灵感的艺术表达,我尝试用各种不一样的装帧方式,来探究不同的视觉媒介,给人不一样的体验,我希望打破线性阅读的顺序,去进行实验性的印刷和装帧设计。

2004年3月生 来自陕西西安 这是我以书的形式和功能为灵感的艺术表达,我尝试用各种不一样的装帧方式,来探究不同的视觉媒介,给人不一样的体验,我希望打破线性阅读的顺序,去进行实验性的印刷和装帧设计。

图片

丁伟杰《彩色书》 独幅版画29cm×19cm 2024年3月

图片

丁伟杰《彩色书》 独幅版画 29cm×19cm 2024年3月

冯天宝

冯天宝,2003年7月生,来自广东深圳。

此次艺术家之书的课题,我采用了硬币作为载体进行创作。一枚硬币中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与审美,所以我收集了许多不同国家不同内容的货币进行组合拓印;内容上我将许多硬币的内容进行了延伸,在原图像的基础上延展画面,创作自我视角下的硬币。

图片

冯天宝《钱币之书》

图片

冯天宝《钱币之书》 麻胶版 37×25cm 2024.3

顾 昀

顾昀,2003年1月11日,江苏,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学生。

这本书我叫它《Life cycle》,即生命周期,印制了很多树皮的纹理和年轮的纹理,排列组合后对画面进行了设计,中间穿插细胞图谱与郑敏的现代诗《树》。我经由树皮与年轮有端联想到生命与时间这些话题,思考树木与人类的联系,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树木和人很像从他们的细胞与经脉,年轮与皮肤等等方面。两者从生物角度存在一些共性,由此来诠释这一思考。

图片

顾昀《Life cycle》00 水墨拓印,艺术微喷 17.6cm×25cm 2024年3月

图片

顾昀《Life cycle》实拍2 水墨拓印,艺术微喷 17.6cm×25cm 2024年3月

李佳瑶

李佳瑶,2002年11月10日,出生于陕西榆林,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学生。

作品《瞭望》采用版画的方法印制,运用烽火台从古到今的痕迹,感受古代的风蚀与现代人的刻印,想留下此时的记忆,结合自己脑海中的“天书”与古今不同的语境进行创作。

图片

李佳瑶《瞭望》版画80 ×108cm 2024.3

图片

李佳瑶《瞭望》内页2版画80 ×108cm 2024.3

李欣雨

作品《网》连接了现实中的网与网络中的网,在观察现实中的网时,网络世界里的——微信,wifi,手机电话,这是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最多的网络上的网,这些图标很漂亮,我将他们组合排列在一张纸上,便成了新的图案。作品采用卡纸,毛菲林,油墨,毛线等材料制成。

图片

李欣雨 《网》 木刻版画 综合材料22×35cm 2024.3月

图片

李欣雨 《网》封面 木刻版画 综合材料22×35cm 2024.3月

廖若伶

廖若伶,2002年9月生,广西桂林人,不看电影会“失去灵魂”。

作品《指南》是一本通过拼贴和绘画完成的书,灵感来自古苏美尔人创造和使用的书写楔形文字的泥板,使用具有现代化代表性的材料进行再创作。内容使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元素和标志,旨在对现代化生活进行集中展现和反思。

,时长00:08

图片

廖若伶《指南》展示4 综合材料 27x38cm 2024年3月

图片

廖若伶《指南》展示1 综合材料 27x38cm 2024年3月

史子涵

史子涵,2002年7月6日生,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学生。

这本书是以环保为主题创作的一本书,所用的材料都是我收集的可回收的物品例如易拉罐、颜料管、纽扣等进行实物拓印和拼贴完成的作品,创作这本书的想法源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地球环境被破坏的愈发严重,所以此作品也是在呼吁大家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注意地球的健康。

图片

史子涵《可回收》 综合材料 30x30cm 2024年3月

图片

史子涵《可回收》 综合材料 30x30cm 2024年3月

苏子译

苏子译,2003年2月生于辽宁大连,现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

我以拼贴和手绘的方式尝试着开始了一本未完成的书籍,试图去描述一种感受,来源于生活的仪式感,和我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感受,一些细微的情感微小且脆弱,环绕在我周身。我无法形容这种宿命感------一种注定了的孤独溶解进时间里,这是一种自童年就开始的悲伤,我带着这种情绪长大并认知世界,但到现在,我感觉这种命运似的东西并没有那么致命......

我始终感觉我跟世界隔着层玻璃,或是薄膜。无论现实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上演着,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种类似至高精神力的东西凌驾于我的思维之上,让我冷静的可怕的观察这个世界,以及我所经历的一切,即是在现实中我愤怒且发狂到无以复加,这种冰冷似麻药的感受依然清晰的存在于我的思维里。梦幻、悲喜、重逢与离别,我无比真切且强烈的经历并感受着生命中的一切。

所以,谨以此献给我珍贵的幻觉。

图片

苏子译《古梦书》 59.4cm×42cm 综合材料 2024.3

图片

苏子译《古梦书》 59.4cm×42cm 综合材料 2024.3

苏妍琪

苏妍琪,2003年3月14日生,来自湖南邵阳,现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第四工作室。

作品《Sincerely,Me》以“我”(作者本人)作为主体,记录了每天会产生的情绪,作品一面代表积极的情绪集合,一面代表消极的情绪集合,从而展现出了一个完整的“我”。作品上亚克力板和镜子的反光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件作品所代表的不只是我,而是所有站在作品前能被镜子和亚克力板照到的“我”。

图片

苏妍琪《Sincerely,Me》 综合材料 40x60cm 2024年3月

图片

苏妍琪《Sincerely,Me》 综合材料 40x60cm 2024年3月

王雅斌

王雅斌,2002年4月22日生于陕西汉中,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学生

《人生有痕》是每个人来此世间一趟必然有冥冥之中的天意,记录痕迹就是证明我们的存在,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人生有痕》通过拓印的方式,收录不同人手掌的痕迹,每个手掌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故事。相由心生,通过带给我的痕迹,我仿佛直面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感的人,为生生不息的生命而存在。

蝴蝶吹动你脉搏,生命这长歌,你早已刻入我蹉跎的岁月。

图片

王雅斌《生命脉搏》展示 拓印 油墨 45×360cm 2024年3月

图片

王雅斌《人生有痕》 拓印 油墨 45×360cm 2024年3月

童 瑶

童瑶,版画第四工作室学生。

本次艺术家之书课程的创作中我采用了绘本的手法来进行创作自己的书籍。内容方面我尝试运用了不同的绘画媒介来丰富作品,如水彩,丙烯,拼贴,蜡笔等工具。题材上选取“鞋”这一主题,希望通过描绘不同外观的鞋子来激发人对于鞋子的兴趣。

图片

童瑶 《鞋》 综合材料 40x60cm 2024年3月

图片

童瑶 《鞋》 综合材料 40x60cm 2024年3月

王筠寒

王筠寒,2003年11月21日出生于陕西西安,定居西安市高陵区。

这本书源于我的生活,利用身边的物品去描述着写下来自己的生活,像日记一样去做一些记录,让自己的生活显得不那么无趣。作品由文本和图像共同构成,通过使用多种印刷方式去表达日常的语言。

图片

王筠寒 《生活》 综合版画 20x15cm 2024年3月

图片

王筠寒 《生活》 综合版画 20x15cm 2024年3月

郇园园

郇园,2001.06.19生,来自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白菜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一种蔬菜,从白菜的颜色来看,白菜叶绿根白,绿白相间,寓意聚财“白菜”谐音“百财”,有聚财、招财、发财、百财聚来的寓意。白菜每片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纹路,该作品通过拓印、转印的方式在白纸上留下痕迹,展现出每一片白菜叶清晰的纹路走向,意在反映出生命的走向与痕迹。

图片

郇园园《白菜1》拓印 综合材料 35×40cm 2024年3月

图片

郇园园《白菜1》 拓印 综合材料 35×40cm 2024年3月

杨希蒙

杨希蒙 ,2002年3月18日 来自陕西省延安市,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学生。

这本书是以井盖为媒介的艺术表达,无意间看到地上的井盖有特别多花样,方形的四角或圆形做一些纹案的修饰,一种强烈的符号语言,井盖可以作为特殊的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聚焦城市中无处不在的井盖都具有特殊的肌理感和文化属性。书中展现从简单的功能性物品逐渐演变为艺术表达形式的过程,通过拓印的方式获得特殊纹理图案呈现在出来,使用棕色麻绳装订。井盖作为井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像是连接地下和地上的一个枢纽,一个门的象征,像开启地下世界的一个门。盘根错节的排水管之上,安装着各样的井盖,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着不同的图案。我希望以艺术家之书的创作形式展现对于城市的观察。

如果幸福是一个井盖,那么俺偷了。

图片

杨希蒙《#》展示1 拓印 综合材料 33x36cm 2024年3月

图片

杨希蒙《#》展示4 拓印 综合材料 33x36cm 2024年3月

张 政

张政,2003年7月生于山东潍坊,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学生。

作品《丰台不要哭泣》是采用游记的方式进行创作的书籍,思绪来源于在老家丰台村这段时间,身边亲人的生病,过年上坟时苍凉,寺里的香火,以及各种物是人非的景象,让我想要回到时间没有给‘她’留下伤痛的时光,哪怕是我忘记了一切,成为一个咿咿呀呀不懂事的小孩。

—她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她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事情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图片

张政《丰台不要哭泣》展示1独幅版画 27.5cm×23cm 2024.3

图片

张政《丰台不要哭泣》展示3独幅版画 27.5cm×23cm 2024.3

赵梓君

赵梓君,2003年8月生,祖籍河北省沧州市。

我的艺术家手制书用到的材料有凝胶板,丙烯和遮蔽板。画中用到大红、深蓝、柠檬黄、嫩绿等颜色,用树叶,鸟儿和小草形状的遮蔽板印出丰富的纹理。其中几幅还致敬了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我认为这种狂野的风格配合各种纯色颜料会相得益彰。

图片

赵梓君《春日来信(Spring Letter)》 凝胶版 21.5×14cm 2024年3月

图片

赵梓君《春日来信(Spring Letter)》展示图 凝胶版 21.5×14cm 2024年3月

朱佳宁

朱佳宁,2002年8月6日,出生于江西,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学生。

这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日常喜欢饮用的饮料。纸张经过咖啡和茶的染色处理,书页再通过吸管穿插连接,形成了活页的装订方式。三本书可以方便地合在一起,并随时添加新内容。通过这些作品,我试图展现对日常生活中微小习惯的关注,同时引发对循环、习惯和记忆的深刻思考。

图片

朱佳宁《无》展示2综合材料15x10cm 2024年3月

图片

朱佳宁《无》展示3综合材料15x10cm 2024年3月

图片

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时长01:1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