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特辑(四)|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9-11 】

版画系“墨拓乡音,语润镇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青春赴镇巴,实践谱新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三下乡”队伍循着党的领导足迹,走进汉中市镇巴县。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探寻文化瑰宝,用青春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关怀与基层发展的蓬勃生机。

1.农企商铺访,乡音商机旺

7月10日9点我们前往汉中鼎诚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当地农产品科技企业,这里集中展示了镇巴的特色农产品,包括镇巴腊肉、高山富硒茶、野生猕猴桃、核桃、板栗、魔芋制品等,品类丰富且极具地域特色。在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详细了解了高山杂粮、野生蜂蜜等特产的种植、加工及销售情况,对当地农产品的品质与产业发展模式有了直观认识。

结合推广普通话的主题,我们与企业员工、在场农户围绕农产品介绍进行了交流。针对部分方言表达在对外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我们协助店主对产品信息进行普通话的规范。通过简单互动,帮助大家提升对外推介时的语言流畅度。

随后,我们走访了县城内的农产品商铺。在与店主的交流中,我们注意到部分店主在介绍农产品时仍习惯使用方言,或存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表达不流畅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外地顾客对产品的理解。为此,同学们以普通话为媒介,为店主们提供了具体的改进方法:一是整理出各类农产品名称、产地特点、食用方法等核心信息的普通话标准话术,方便店主们接参考使用;二是针对易读错的字词,帮助纠正发音。通过这些方法,助力店主们用更规范的普通话进行售卖,更好地减少因语言沟通不畅导致的产品信息传递障碍,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店主提高他们的销售量。

2、馆坊深处探,文脉薪火传

7月10日下午14点我们走进镇巴县文化馆和博物馆。通过馆内的文物陈列、图文资料及工作人员的讲解,系统了解了镇巴县的历史沿革、地域文化及苗汉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交融共生格局,对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全面认识。

我们还参观了苗族非遗文化工坊,重点考察并学习了苗族刺绣和苗族服饰。现场观摩了非遗传承人进行刺绣创作的过程,了解了刺绣的传统针法、图案寓意及文化内涵;同时也对苗族服饰的款式特点、银饰工艺等进行了学习。期间,我们注意到传承人在介绍非遗刺绣产品时,因习惯使用方言或普通话表述不够标准,存在部分用词模糊、术语不准确的情况,可能影响对非遗文化的精准理解。为此,我们用普通话与传承人深入交流,在请教技艺细节的过程中,结合他们的讲解,针对性地协助规范了产品介绍中的普通话用词,以及表述偏差,既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独特魅力与传承活力的感受,也为其更好地对外传播非遗技艺提供了语言上的支持。

3.直播助农忙,青春力量强

当日考察的最后环节,团队与当地茶叶厂家形成校企合作初步模型,走进其直播间开展直播带货活动,以“推普助农”助力乡村振兴。考虑到当地厂家在普通话推广方面的实际需求——他们虽对产品特性熟知,却因日常习惯多使用方言沟通,对普通话直播推广较为陌生,团队主动承担起桥梁角色。镜头前,团队成员以规范流畅的普通话为载体,从企业了解到的农产品专业信息结合了解的茶叶的生长环境、炒制工艺,及亲自品尝茶的清香向网友清晰推介。用平实语言解析茶叶特质,分享实地见闻,帮厂家突破语言壁垒,让特色茶叶被更多人知晓。此次直播尝试,为厂家打开了普通话推广的新视角,也为茶叶拓宽了潜在销路。这让我们更坚信,普通话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能有效连接城乡市场,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动能。未来,我们期待以此次合作为基础,持续深化“推普助农”策略,让规范语言成为助力当地茶叶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坚实支撑。

从农企到商铺,从文化馆、博物馆到非遗工坊,再到直播带货现场,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镇巴农业、文化的了解,也切实体会到基层发展的活力与需求。这场实践让我们明白,大学生应立足实际,用所学所能服务乡村,在与基层的连接中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