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特辑(二)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9-11 】

版画系“墨拓乡音,语润镇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镇巴苗乡访,推普振兴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我们走进镇巴苗乡,以推普行动赋能地方发展,让规范语言成为连接民心、激活潜力的纽带,助力苗乡在新时代的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响应着党组织与团组织推广普通话的号召,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学子们背起行囊,以三下乡的热忱为笔,以推普之桥为墨,在苗汉文化交融的画卷上,写下属于青年的脚步。

1. 乡音里的温度——推普初遇,是心与心的靠近

7月8日9点推广普通话的实践队来到了青水镇,支起“推广普通话”的横幅,吸引了群众的注意,成员们耐心地向每一位驻足群众介绍《推普宣传手册》的内容,科普普通话知识和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了解群众们对普通话的认识、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增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借着推普的契机,耐心教老人说“你好”“谢谢”,听他们用带着苗语尾调的普通话回应。这一刻,普通话不再只是语言符号,更成了串起代际、联结民族的红绳,让不同的故事在对话里慢慢相融。

2. 陈列馆里的时光——寻根之旅,触摸文化的基因

接着我们来到了苗族文化陈列馆,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考察了镇巴苗族文化陈列馆。本次考察以普通话为沟通纽带,通过专业讲解与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了苗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服饰技艺、传统节庆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在陈列馆中,讲解员用标准普通话生动诠释了苗族银饰锻造、蜡染工艺等瑰宝,在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普通话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增强了文化认同,彰显了“语同音、心相通”的民族团结内涵。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普通话为桥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 蜡染坊中的对话——当传统技艺遇上青春视角

7月8日14点我们出发来到雷家寨古苗居蜡染馆,苗族蜡染的非遗传承人给我们进行了专业讲解与互动实践,深入领略了苗族蜡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传承人为我们系统讲解了蜡染的历史渊源、工艺技法及文化内涵,并指导参与者亲手体验点蜡、浸染等传统工序。此次活动将语言学习与非遗传承有机结合,既提升了普通话应用能力,又增强了文化自信。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语言+文化”的创新模式,为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我们看着蜡染从过去的衣襟装饰,变成如今文创店里的笔记本、帆布包,忽然懂得: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当代土壤里抽芽的种子。作为版画人,我们忍不住凑近观察——蜡染的流畅线条与版画的利落刻痕,竟有着跨越媒介的艺术共鸣。当学院派的创作思路遇上民俗里的生活智慧,碰撞出的何止是火花,更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可能。

4. 古洞中的回响——读懂坚韧,更懂传承的意义

从蜡染馆出来后我们前往了行程的最后一站,是苗族最早栖息的洞穴—雷家寨古苗居。潮湿的空气里,仿佛还飘荡着先民们的低语。洞壁上模糊的刻痕,是他们在此生火、议事的痕迹;脚下不平的石块,见证过迁徙的艰辛与扎根的执着。

站在洞穴深处,我们仿佛看见先民们扛着农具走出洞口,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垦、播种;看见他们与汉族乡亲交换作物、分享技艺,让两种文化在山间田畔自然生长。这一刻,“传承”二字有了更厚重的分量——它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接力。

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我们将继续创新宣传方式,拓展推广渠道,为构建和谐语言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