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题创作展”研讨会成功举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4-21 】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题创作展”研讨会

开幕式嘉宾合影

2025年4月15日下午,由西安美术学院主办、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承办、西安美术学院西部美术馆协办的“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题创作展”在西部美术馆B馆二层隆重开幕。展览集中展示了版画系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主题艺术创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随后,展览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西部美术馆二楼会议厅举办,原图书馆馆长、版画系副主任张凌教授、版画系退休教授史涛和版画系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版画和水彩创作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思考。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版画和水彩主题性创作的一次深入探讨,更是对版画系未来发展的一次重要展望。研讨会由版画系副主任刘益春教授主持。

研讨会现场

在研讨会上,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讨论,探讨了本次展览的学术意义,围绕版画系主题性创作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关照、主题性创作在版画与水彩教学及创作中的学科融合与语言拓展,以及主题性创作如何与个人趣味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发言。

,时长00:53

研讨会视频

以下为发言内容

版画系主任许欲晓教授在研讨会总结发言

版画系主任许欲晓教授在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并对版画系的主题性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许欲晓指出,当前主题性创作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缺乏系统的方法论支撑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导致作品易陷入形式化与空洞化。以版画系“长征历史人物创作项目”为例,部分学生因未深入考据时代背景,出现了服饰造型与历史不符等明显问题,暴露出教学中对历史研究重视不足的弊端。

许欲晓强调,教学中应加强方法论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并积极借鉴其他院校的优秀经验。艺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完成任务、完成作品的层面上,更应通过创作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回应现实,使“为人民创作”这一理念在版画系的教学工作中真正落地生根。

本次研讨会由版画系副主任刘益春教授主持

张凌:在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指引下,版画系教师们紧扣时代命题开展主题创作,成果显著。展览呈现的作品兼具精神内核的向上性、语言探索的突破性以及价值导向上的契合度,在个性化表达与国家文化诉求间构建了平衡。从展览可见,版画系新老教师始终秉承“守正创新”的学术传统——既坚守主题创作主流方向,又以持续探索赋予学科新动能。对教师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其主题性创作的示范价值不仅体现在教学引领层面,更在于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扎根生活、回应时代的艺术方法论。十分期待版画系师生继续深挖学科潜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贡献独特视觉力量。

史涛:本次展览作品兼具主题深度、艺术品质与形式创新,水彩与版画呈现出鲜明差异:水彩以透明性捕捉诗意,版画以材料传递质感。两者共性在于创作主体与时代语境紧密关联。作为水彩专业教师,建议水彩应积极借鉴版画的张力,突破局限,加强叙事强度,将版画的质感转化为水彩语言,以拓展水彩主题性创作的表现维度,构建更具思辨性的当代创作格局。

周韦华:创作最重要的本质是真诚。个体的日常观察(如街头一瞥、家庭记忆)本就承载着时代,对其进行主观提纯,便能将“小我”经验升华为主题性表达。在教学工作中,我的学生将地铁速写转化为版画主题性叙事创作,记录城市变迁,证明唯有扎根生活、敏锐观察,才能让创作既保有个人温度,又具有时代性。艺术无需刻意宏大,真诚是最重要的。

宋清:主题性创作作为目前水彩教学工作的短板,需从两方面破局——既抓造型、色彩、技法等基本功,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化思考,在主题挖掘与形式探索间找到平衡。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广泛实践,将主题、形式、情感等要素熔铸为有机整体。让主题性创作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才能培养手上有功夫、脑中有思想的新一代艺术力量。

潘旭:主题性创作与非主题性创作的本质区别,在于“为艺术而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两种方向。前者追求艺术的独立审美价值,后者强调艺术介入社会、服务社会。从教学实践看,主题性创作课程能帮助学生梳理叙事逻辑,但创作本身应是多样的:既有个体审美探为核心的“纯艺术”,也有回应时代命题的公共表达。当下展览中两类作品共存,体现出艺术生态的包容性,关键在于创作者对自我的认知与真诚的实践。

李萍:主题性创作在当代美术生态中占据核心地位,美协的重视与油画领域的体系化经验,值得版画系来借鉴。此外,主题性创作不单单是美术领域的创作,涉及军事、历史、政治等多学科,需在多学科交叉中保持清醒:既要借力其他学科,亦要坚持水彩的特质,主题性创作也应该回归艺术本真——真诚才是创作的根基。

俞滔:版画主题性创作的发展历史中,“主题性”始终随时代变化。从明清以故事画描绘世俗;到近代用抒情表达唤醒个体意识;再到新中国时期以典型人物表现集体精神。在教学上不必拘泥于“主题”,可以兼容故事性、情绪性、符号化等因素,允许主题性创作存在多样性。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探索版画的开放性,让主题性创作成为学生与时代之间对话的桥梁。

王志强:回顾主题性版画、水彩画的历史,延安时期,艺术家以草纸为材突破技术限制,借水彩与版画记录时代,奠定了新中国文艺根基;1999年水彩画独立为全国美展画种,实现从“小品”到“大画种”的转型,核心在于深掘生活与历。我认为本次展览延续了“艺术服务时代”的红色基因,回应国家、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韩旭东:近期我在研究戈雅的主题性创作作品,与学生共同解析其如何通过构图构建起义者与骑兵的对抗,借助象征隐喻传递历史批判,以戏剧性光影表现情感。教学中,我尝试将经典作品学习融入版画实践,引导学生突破技法与思想的限制。

郭思华:作为年轻教师,我很荣幸参与此次展览并向各位前辈学习。目前我的创作仍以个体经验为主,偏向“小我”表达,对主题性创作尚缺阅历沉淀。通过老师们分享,我意识到需在思想意识上突破局限:既要保持真诚,又需将生活感知转化为更具社会性的表达,强化自我与时代的联系。未来创作中,我将探索如何平衡个人表达与主题性表达的结合。

徐岩:主题性创作需以真诚为根基,扎根生活实践。在我的教学和创作中,我坚持摒弃网络素材拼贴,从个体经验切入,通过亲身经历,将技术升华为艺术。教学应引导学生以自身经验为起点,向主题性命题延伸。本次研讨会为西安美院版画系推进主题性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启示:以生活为课堂,以实践为桥梁,让创作回归真诚和时代。

周宏博:主题性创作与非主题性创作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需借助平面图像构建严谨叙事(如服饰考证、场景还原),具有系统性;后者直接传递抽象情感。作为青年教师,我的经验尚少,未来若涉足主题创作,我将聚焦如何以二维视觉语言强化主题表达,在真实性与艺术性间寻找平衡,赋予画面更深厚的时代意义。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共同交流版画和水彩创作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思考,也为版画系之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